您当前的位置:创之家科技网快讯新闻正文

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并非赵括责任 根据影片大秦帝国简述其原因

时间:2018-04-14 22:37:55  阅读:70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星
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并非赵括责任,根据影片大秦帝国简述其原因。随着大秦帝国的热播,长平之战成为一时的话题热点。很多人被白起的运筹帷幄所折服,也有人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而倍加愤慨。看完这部电视剧,你会发现赵国的失败因为赵括纸上谈兵,秦国胜利因为白起运筹帷幄。而在小编看来,赵国失败绝非这么简单,让我根据电视剧来为您简要分析一下其原因。

一、统治者方面:大王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一个精神领袖及核心。因此先来看一下赵秦两位大王各自的特点。先说一下赵王!赵王为人贪婪,图小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点燃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秦国向韩国索要上党,上党百姓不愿投降,便在上党太守的带领下归附赵国。赵王以为:不耗费军力与财力就能得到一个城池,何乐而不为呢!欣然接受上党,还装模作样的对上党太守加以褒奖。然而这个行为正好给了秦国出师征伐的理由。

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不管是赵国还是秦国,进攻可以作为一个支点,退守可以作为一个屏障。然而,只有秦昭襄王能够感觉到上党的作用,赵王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便宜。秦昭襄王贪婪,但他贪的不是蝇头小利,不是几个城池。自他登基时,便立下取天下的重誓言。赵王与秦昭襄王相比较,前者谋的是赵国,后者谋的是天下。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语:贪小便宜吃大亏。

赵王作为一个统治者,没有主见。治理国家纵然需要很多贤臣来辅助,并不能事事都要由大臣去商量决议,大王只等着拍板。从长平之战的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赵王从未拿出一份自己的主张,只是一味的接受大臣们的意见,造成自己决策时的摇摆不定。

仅从秦昭襄王大胆启用范睢为相的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做事雷厉风行,对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主张。登基后,逐渐的摆脱宣太后与魏冉等人的控制,由傀儡走向真正的君王。

二:政治方面:1、官员任用上:小编认为,平原君真是徒有虚名简直是一个大祸害。他总在一些事情上搅来搅去,大事办不了,小事想偏门。虽然是翩翩君子但为人极其狭窄,从不会为国家计。

第一就是贪心重,怂恿赵王贪图上党,给秦国出兵征伐的借口。第二,私心重。一心想要坐上丞相,屡次与虞卿作对,好大喜功。第三,推荐赵括。为了立功,向赵王举荐赵括,从而导致赵军陷入被动局面。从另一方面看,他杀掉秦国太子一事也还算明智。

在长平之战关键时刻,关于换不换廉颇问题上,赵王一直摇摆不定。秦国开始让密探一一收买赵国重臣,增加撤换廉颇的呼声,从而误导赵王的决策。而秦国,一方面他们一直恪守商鞅之法,实行严刑峻礼,官员们不敢收受贿赂。另一方面,秦昭襄王讨厌大臣为私欲而乱用国家公器。这从他裁撤魏冉等外戚就可以看出。

2、外交:垣雍之地是一处战略要地,关系着长平之战的大局,是韩国向魏国借来暂时使用的。赵国想着通过与魏国、楚国的合纵来迫使秦国退兵。而垣雍之地便是关键。于是派出平原君游说两国,并使其答应。眼看合纵伐秦的协议就要签订了,却被秦国轻而易举的化解。

秦国便派出了白起前往韩国,白起是杀神,代表“威”。然后,白起又答应日后将垣雍之地送给韩国,这代表着“恩”。因此,在恩威并施下,垣雍之地就被秦国拿走,合纵随即破灭。

三、军事战略:长平之战的第一年,刚开始廉颇采取固守不出的战略,这是正确的。因为秦军刚刚大胜一场,正锋芒毕露,这时候硬碰硬结果不好说。这从秦军很快攻克廉颇第一道壁垒就可以看出。

时间一长,就秦军久攻不下,一定会产生焦躁的心理,之前的锋芒早已消失殆尽。这应该是进攻的最佳时机。错就错在廉颇太谨慎了,依旧坚持固守不出的战略,总以为秦军久攻不下会自行散去,没想到秦军坚持耗到底。首先,廉颇低估赵军战斗力,总以为秦军战斗力极强。现实是自赵国胡服骑射以来,军队战斗力提升非常迅速。

其次,秦军是长途跋涉且刚刚经历一场战争,已经是疲乏状态。而赵军是在本土作战、士兵数量高于秦军,而且又是以逸待劳,取胜的概率极大,但廉颇仍旧坚持固守不出。这也等于给秦军充足的时间养精蓄锐。在第三年,秦国更是研究出新型的驷马战车,所向披靡。

除了以上,在国力比较上,秦国有巴蜀粮仓,家底厚,粮食比赵国多,赵国就不行了,扛不住了,因此必须要进行决战,这就迫使赵括值得跳出壁垒,转守为攻。综合来看,赵军在长平失利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将责任甩给赵括。赵国自上而下存在的问题很多,而秦国方面的确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带来的显著成效。小编相信,赵括可以是第一责任人,但不能背负全部责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