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创之家科技网快讯新闻正文

截图爆料=实锤虚伪截图为何总能骗得人们的信赖

时间:2020-05-12 10:36:39  阅读:7747+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被侵蚀的私人领域

不管是明星、网民还是普通人,慢慢的变多的人正遭受着私人信息被动公开化的痛苦。于是人们纷纷逃离公共空间,转向更小、更私密的平台和社区。

在Facebook开始转向实行封闭社区和私人通讯优先的服务时,扎克伯格解释到:“由于存在内容被永久记录的风险,人们对分享的态度更加谨慎了。”与之相似,Twitter也为用户推出了小范围、非公开的服务方式。

Facebook和Reddit中都有专门的小组致力于通过截图来公开传播私人化内容,比如“我只是一只扑火的飞蛾”(I am but a simple moth to a dumpster fire)和“羞耻婚礼”(That’s it, I’m wedding shaming)两个小组。

彷佛《搏击俱乐部》的现实写照,这些私密空间通常实行严格的邀请制,小组成员之间分享的话题和帖子不能向外传播,甚至对该群组本身的讨论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但是屏幕截图行为的泛滥,动摇了此类私域空间存在的根基。

当然,私密空间中的截图并非出于完全的恶意,也许只是恰好在某一瞬间戳中了人们的笑点、泪点或者怒点,进而截图留存记录以防信息丢失。有些截图可能仅用于个人收藏,有些则可能被用来与亲密好友分享,后者正日趋常态化。

我们已在互联网中见证了太多戏剧时刻,而吃瓜的途径之一就是疯狂传播的私密或半私密的消息截图。经验告诉我们,当有人声称自己要放实锤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准备了大量的私信、短信或者私人社交媒体言论的截图。

截图分享行为的普遍化,实际上反映出个体私人领域被不断侵蚀的社会境况。即便是有较强的隐私保护意识,由于信息接收者并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我们很难预料到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是Facebook的数据泄漏丑闻,平台默许一家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获取用户数据,导致超5000万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被不正当抓取。

不过,私密对话也不意味着绝对安全,与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信息同样面临着数据泄漏的风险。根据调查,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与其女友劳伦·桑切斯的短信和照片被曝光,可能就因为女友曾与自己的哥哥分享了相关截图。

目前,屏幕截图已经引起了学术研究的关注。今年1月,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发起一个“人类屏幕特质项目”(Human Screenome Project),该项目每隔5秒就会在志愿者的手机上截屏一次,以期记录人们在复杂的数字世界里的精确屏幕使用行为。按照一般的研究伦理要求,只要征得研究被试者的同意,研究人员就无需再对数据施加更多保护措施。在本项目中,研究人员将对截图所得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删去身份识别信息并安全存储。

然而这些伦理守则在真实的生活中并非完全适用,当事人往往对他人的截图行为不知情。因此,在共识性的社交规范建立之前,相关软件或平台内部开发“截图告知”功能来限制隐私泄漏行为十分必要。

扰乱信息生态的虚假截图

除了广泛存在的隐私泄漏问题,截图正成为滋生假新闻的温床。

疫情期间,利用全球普遍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几张虚假截图在社会化媒体上迅速传播。一个例子是,别有用心之人篡改了国内疫情实时追踪数据中的死亡人数,该虚假截图广为流传,甚至被多家媒体引用报道;另一个例子是借助截图来声称大麻可以治愈病毒的虚假新闻,目前已经被印度的事实调查员Boom辟谣。

虚假截图为何能轻而易举骗取人们的信任?一些敏感信息事后往往会被删除,所以大多数人的确有通过截图来留存证据的习惯,因此人们看到截图也不想去仔细核对,他们下意识认为信息源已经被删除了。

可以说,虚假截图通过提供信息和信息源的双重伪装来提高了自己的可信度。

咨询公司Memetica的虚假信息处理专家Ben T. Decker表示:“截图通常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该信息是某人在网上真实截取保存下来的。”

在强调即时性、移动性的新闻环境中,制作虚假截图的成本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快速伪造出新闻和社会化媒体发言的截图来制造恐慌,在全球陷入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刻,更是如此。

在工作中,Decker见识到慢慢的变多的新闻报道被截图肆意篡改,并因切中了人们的某种激动情绪而得到广泛传播。Decker认为:“虚假截图问题的严重性正日益升高。”对于截图,人们需要保持警惕,加强自身的信息核查意识。

反截屏功能可行吗?

对于创造了“阅后即焚”的Snapchat来说,能否有效限制用户的截图行为关系到平台的命脉。根据Snapchat的规定,如果用户将收到的内容截图保存,那么发件人会立即收到通知。即使没有打开消息提醒,用户也可以手动检查自己是否被截图了。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进入Snapchat后向右划动,切换至聊天页面,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消息成功发送但尚未被阅读,那么昵称旁的图标是一个红色或紫色的右箭头(红色为照片,紫色为视频),如果消息被阅读但并未被截图,那么我们将看到一个空心的右箭头,但若出现蓝色的交叠箭头,则意味着发送的消息已被截图,箭头图标下还会注明此次截图的具体时间。

Snapchat的这项功能虽然无法完全杜绝截图行为,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它能帮助用户更及时地屏蔽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也鼓励用户之间展开更多对话和交流,毕竟大多数人收到一条“您的消息已被截图”的提示时,第一反应都是直接去询问对方的具体意图。

用户对Snapchat的截图告知功能显然是买账的,负责Snapchat隐私数据的法律总顾问Katherine Tassi说:“这项功能其实就是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关系,我们收集到的大量用户反馈对此都表示支持。”

理想的状况是全行业、全终端都能提供截图告知服务,但现实却是,Facebook、WhatsApp、Tinder以及手机自带的短信都没能在这方面行动起来。仅Instagram曾经推出过类似的功能,但随即又将其下线。

这当然不是因为开发功能会带来多大的技术难题,恰恰相反,Snapchat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平台内,尤其是移动端中置入此功能并不复杂。iOS版本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中甚至提供一些直接可用的代码,应用开发人员Kevin Donnelly认为,在既有配置环境中实现这项功能简直就是“小事一桩”。在安卓系统中的开发操作相对较难,但研发人员可完全直接屏蔽所有的截屏行为,一并解决用户通过屏幕录制来变相截图的问题。

具体来说,只要开发者建立数据结构时没出什么差错,搜寻用户截图时留下的蛛丝马迹就不是难事。应用程序首先有必要进行数据编码,才能识别出究竟是谁发的消息被截图了。例如,在Snapchat上,用户只有打开对话框才能看到对方发来的消息内容,应用因而能够检测出发件人的详细信息。像Facebook这样的资讯流应用的操作方式会不一样,需要先了解截屏会涉及到哪些组件,再去解析底层的结构化数据,这样被截屏的用户和内容信息就一目了然了。

但截屏告知功能和完全屏蔽截屏并非万无一失,这虽然能震慑住一些普通的用户,但真正有意为之的人总能找到技术漏洞来突破限制,并乐此不疲地与平台展开攻防战。比如,有一定开发技术基础的人能够自己写代码来绕过屏蔽功能,甚至不懂技术的人也能想到用另一个手机给屏幕拍照的方式来规避限制。

Snapchat表示,公司已经发现了用户千奇百怪的反屏蔽行为,也正在采取措施来修复可能的技术漏洞,特别是安卓系统因其灵活性而面临更高的风险。Donnelly表示:“那些时间比较充裕的人的确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去钻研如何与开发人员作对。”

我们当然也没必要把所有截屏行为都归为违规和隐私侵犯。在某些情况下,用户截屏可能出于善意的动机或有其必要的用途。比如,截图可以被用来指证骚扰惯犯和虐待狂、也可以被用来追踪网络诈骗犯。

总而言之,凡事都有两面性,修改代码以实行完全截图屏蔽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甚至还可能堵住了技术向善的道路,树立相应的规范才是应对当前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对策。

原文链接:

1.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20/02/screenshots-text-conversations-privacy-social-media.html

2.https:///Tell-if-Your-Snapchat-Was-Screenshotted

3.https://www.poynter.org/fact-checking/2020/why-people-still-fall-for-fake-screenshots/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